作業 >> 10. 閱讀「雙向溝通」短文。

雙向溝通

溝通週期(cycle of communication)與雙向溝通(two-way communication)事實上是兩回事。 如果我們把溝通詳細解剖之後,也就是把溝通的架構與成份加以檢視,我們將發現整個溝通週期並非是一個雙向溝通。

如果你檢視下列這張圖表,你將看到一個溝通週期:

在這裡喬是溝通的起源點。 這是他的最初的衝力。 這份衝力傳向比爾。 我們發現比爾收到了,然後比爾以比爾2發出了答案或是示意。而這項示意傳送回給喬2。 比方說,喬說:「你好嗎?」 比爾收到了之後,比爾成為比爾2(成為第二主導點)回答說:「我很好。」此訊息傳送回喬2,於是結束了這場循環。

好,我們所謂的雙向溝通週期可能隨後發生,如下圖B所示:在這兒,比爾發出一個溝通。 比爾說:「你好嗎?」喬收到了之後,然後成了喬2,或是第二主導點,回答說:「好啊!我想。」在比爾得到這回答之後,就以比爾2示意。

在這兩張圖表中,我們發現喬2第二主導點(圖A)以點頭或滿意的表情示意,此外,喬2所說的:「我想還可以吧!」(圖B),實際上是比爾2以點頭或某個表情來示意他,表示收到他的溝通了。

如果喬與比爾都是「堅強、安靜的人」,他們會省略掉這些循環中的某些部分。 最叫人不能容忍以及最為人所知道的省略就是:溝通間隔(communication lag)。比如圖A中的喬說:「你好嗎?」 而比爾只是站著都不說話。 (溝通間隔指的是問一個問題與被詢問者回答此問題之間的時間長短。)

現在,由喬發起溝通,但比爾2無法繼續這場循環。 我們不知道、不想問、也不在乎身為接收點的比爾是否聽到了。 我們可以假定的是,至少他在場,而喬的音量夠大,足以讓對方聽見,而比爾的注意力也在喬的附近。 但是現在他無法繼續這個溝通週期,喬被留在這場未完成的循環中,他永遠沒有機會成為喬2。

有幾種情況會使得溝通週期無法完成,這些可歸類為:

  1. 喬沒有發出溝通。
  2. 比爾沒有聽到溝通。
  3. 比爾2沒有回答他所收到的溝通。
  4. 喬2沒有以某個動作或話語,來示意比爾2他已聽到他的話。

我們可以為以上各點找出各種不同的「原因」,但我們現在的目的並不在於找出他們無法完成溝通週期的原因。 我們整個目的是在於這個溝通週期沒有完成。

現在,在圖A中,我們假設喬是那種無論是否有別人的注意、也不論溝通是否與既存情況有契合,仍強制地持續發出溝通的人。 我們發現喬在他的溝通過程中,很有可能遇到沒有注意他的比爾,沒有聽到他的話的比爾,因此,就有一個不存在的比爾2,沒有回答他,而因此也有一個不存在的喬2,這個喬2永遠不會示意。

現在,讓我們在圖B中檢視相同的情況。我們看到比爾發出一個溝通。 而喬是上面所說那種強制性送出溝通的人。 比爾說:「你好嗎?」 然而循環並未完成,因為喬專注於自己強制的送出,以至於沒有變成喬2,使得比爾永遠沒有機會成為比爾2並送出示意。

現在我們來舉另外一個情況。 我們發現喬發出溝通,比爾卻是一個從來都不發出溝通的人。 喬不是那種強制性或是無法控制地發出溝通,但比爾卻在發出溝通上有被抑制。 我們發現喬和比爾在一起就會進行這樣的動作:喬發出溝通,比爾在聽到了之後,就成了比爾2,回答喬的問話,使得喬有機會成為喬2。

這樣的情況持續進行得很好,但是在雙向溝通上,遲早會遇到阻礙,因為比爾違背雙向溝通週期,從來不發出溝通。

雙向溝通週期應該以下列的方式運作:喬發出並完成溝通,接下來可能等著比爾對喬發出溝通,如此才能完成雙向溝通中的剩餘部分。 比爾確實發出溝通,而且被喬聽到了,於是喬2就提出回答並且讓比爾2示意。

如此,我們就可以得到兩個端點之間的正常溝通週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喬跟比爾都是端點,可以看得出兩點之間的溝通交流。

這場循環端賴喬發出溝通,比爾聽到溝通之後,比爾成為比爾2,並回答溝通;喬2示意溝通,然後比爾發出一個溝通,喬2回答溝通,比爾2示意溝通。 如果雙方都這麼做的話,那麼不論他們談論些什麼,也不會演變成爭執,而且最終一定會達成協議──即便他們曾對彼此懷有敵意。 他們的困難與問題將會被清除,彼此間的關係也會變得相當良好。

當輪到其中之一個端點發出溝通,而他卻無法達成時,雙向溝通週期就會被破壞。

我們發現整個社會在這條溝通線上,都有相當大的問題。 一般人過度習慣於「罐頭」娛樂活動,發起溝通方面,也受到(無法溝通的父母、教育或其他因素)過多的抑制,以致於發起溝通的意願變得相當低落。 在一開始,發起溝通在開始一個溝通上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我們發現到人們主要談論的事情都是外在因素強力加諸於他們身上的。 他們看到一場意外,然後談論這場意外。 他們看了一場電影,然後談論這場電影。 他們等著外在因素賜予他們對話的時機。 但事實上,他們對於對話的起源興趣缺缺,我們也可以把此視為想像力缺乏。我們發現像這種依賴外在原始意念的人,在溝通上或多或少都具有強制性或抑制性,對話就會產生快速而明顯的轉變,可能會在對話終了產生某些明顯的厭惡(憎惡感),或是錯誤的結論。

我們假定在喬的部分缺少主要或原始的主導點意念,將他帶入一種無法控制的或強制性的溝通;而且,我們發現他如此忙於提出訊息,無暇聽見任何人對他說的話,就算他真的聽到了他們的話,也不會回答他們。 另一方面,比爾擔任原始主導點的意願也是非常、非常、非常低落(也就是說,對於發起溝通的意願相當低落),他就永遠都不會轉變成為比爾2,或者,就算他轉變成為比爾2,也永遠不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如此一來,就會讓不平衡的喬一而再、再而三的進入愈來愈強迫性的溝通中。

就像你可以從這些圖表中看出來的,一些很新奇的情況可能會發生。 可能會有無法控制的回答,也可能會有抑制性的回答。 個體可能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回答、辯護或是解釋(這些都是相同的),沒有原始的溝通從他那兒發出。 而另一位個體,就像圖A中的喬2與圖B中的比爾2,可能會把全部的時間用來示意,即使根本就沒有溝通朝向他來讓他去示意。 然而,最常見也最明顯的現象則是「無法控制的」與「強制性的發出」,以及「沒有回答的接收」,以及「沒有示意對方之回答的情況」。 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就會發現阻礙的流向。

由於宇宙中唯一的罪似乎是溝通,而一個人唯一可取的美德是溝通,我們可以容易地了解到溝通的紛亂是一定會產生的。 但我們應該了解並感到高興的是,這些紛亂是可以被解決的。

當缺乏下列元素時,雙向的溝通週期就會產生停滯:

  1. 發起溝通。
  2. 接收溝通。
  3. 回答對方發出的溝通。
  4. 對回答之示意。

因此,在圖A與圖B中,只有四個部分會創造困難,不論因困難所產生的結果中有多少的奇特現象。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